High quality wordpress themes are available for instant download.

在加拿大(凉风习习)读闲书

回温哥华近一周,在家附近的图书馆找了几本闲书,有些是在大陆范围内看不到的。

其一,《好人一生不平安》,是万里前助手吴象所写的回忆录。大致翻了一遍,不明白为何会成“内地禁书”。虽然讲了文革中的一些非人境遇,比如卫恒之死,但总的思路与文风仍不脱陈旧的意识形态,一看就是”内部矛盾“。不过,很同意邵燕祥在序二中所论“路线斗争”即“权力斗争”的观点。这本书的优长在于保存了作者亲历的一些史实,如果将来有可能建“文革博物馆”,可以作为实录收入,以备未来的研究者探索真相。

其二,《如焉》。这本网络小说原来在网上看过片断,现在重翻一遍,对作者的思想、文笔与勇气益加钦佩。总之,是本好小说,值得一读,读完随着作者出了一口气。这样的书,其实不禁为好。时不时疏一疏,排排气,更有利和谐。

其三,正在读史景迁的《天安门》。

史老儿做学问历来选材角度独特,且才兼文史,将研究寓于叙事。这本《天安门》正是对激变的中国近九十年的历史做了一次系统梳理,通过形形色色的知识人在这一大变动中如何自处,来观察与评估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态势。里面涉及众多文人与思想家,其中“经”有三人:康有为、鲁迅、丁玲(有些怪异吧?似乎不是一个量级的?史老儿自有道理,读完便知。)“纬”有六人:秋瑾、沈从文、瞿秋白、徐志摩、闻一多、老舍(有些“杂合”,类别的代表性也容易让人质疑)。然后再穿插一些如邹容、梁启超、蔡元培、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郭沫若、茅盾、林徽音、胡风、王实味等人,最后以魏京生与傅月华的入狱收尾。取名“天安门”,不仅有吸引眼球的功效,也确实具有象征意义。待俺仔细读完再来回味。

其四,待读的另两本史家著作:

1、余英时的《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》。书中各专题取自早先写的〈士与中国文化〉(十几年前读过,其立论与思辩实超拔群伦)与〈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〉。两个主题,一为士(即知识人),一为文化价值,前者是后者的担当,后者由前者所创造。今日的中国呢?有担当的知识人在哪里(好象找不到),文化价值又是什么(似乎一片混沌)?

2、汪荣祖的〈追寻失落的圆明园〉。看见断岩残壁的圆明园就象看到一部王朝兴亡史:起于兴盛强大,终于衰落败亡,其兴也忽,其亡也速。看过汪氏写的《史家陈寅恪传》,不知这本由史家写就的圆明园,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多少不一样的感觉。

其五,两本三随(随时随处随意)小书:

1、龙应台的《亲爱的安德烈》,这是她与儿子交流的36封家书。说是家书,其实写作起源于专栏创意,是特地为报纸的专栏而写的。所以言论更多阐发的是对“外界”宣示的思想,而非家常里短中自然流露的心声感悟。不过,很多理念确实不错,随手一翻,就值得颌首称许。颇适合阅读上述史家“严肃”著作疲累后换脑之用。

2、于丹的《游园惊梦-昆曲之美》。我的前书局同事说:“于丹不能再讲了,讲了论语讲庄子,讲了庄子还要讲李白,讲昆曲,言多必失。”,大家也都知道,专比博其实更见功夫。不过,于丹自称从小听戏,又和昆曲名伶有世交。与央视《文化访谈录》一起侃主题,别的都不太靠谱(如电影等),就昆曲还确实有话可讲。于是央视借当红于丹的势头提升收视率,于丹借昆曲开拓新戏路,两下子合拍,有了七集谈戏录。于丹谦称这不是专业评论,只是一番审美引导。嗯,想起来了,斜阳MM学昆曲,不会是受了央视和于丹的忽悠吧?

Trackback URI | Subscribe to the comments through RSS Feed

Leave a Reply

校验码:  

  • 分类

    • No categories
  • 日志

  • 导航


  •  总点击: 2467866
    Buy movies and download online.